您的当前位置:脂溢性皮炎 > 皮炎用药 > 经方治疗阴癣重症腰痛一例
经方治疗阴癣重症腰痛一例
原创:水中火
年
12月26日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水中火先生
QQ留言:
水先生:
您好!
我是安徽人,花了很多年四处求医都无效,故特来就诊!
我身体的主要毛病有以下几点:(本人身高cm,体重斤左右,偏瘦)
1、眼睛干死了,两眼无神,西医说是干眼症;
2、满脸(额头,面颊,鼻子,眼眉,眼皮,嘴唇上下胡须处都是)老是油乎乎的,发红,烘热,会疼,很难受,稍痒,有鳞屑,西医说是脂溢性皮炎;
3、腰骶部非常疼,检查出来是腰椎间盘突出,腰骶部肌筋膜炎;4、阴部老是湿湿的,很难受;
5、怕冷,尤其是冬天,手脚经常冰凉,喜热饮;
6、食欲尚可,但时有口淡,感觉自己的消化比较慢;
7、经常便秘,大便经常干结,时有便艰,努挣会出血;
8、有点尿频,尿不尽,天冷时尤甚;
9、口干;
10、记忆力非常不行;
所做的检查如下,没问题:
1、健康体检都正常;(可见西医的局限性)
2、眼睛B超正常,无干燥综合症,眼镜度数正常,医生说是干眼症,滴了好长一段时间眼药水都没用;
3、脸上皮肤在中国科学院皮研所取皮屑化验过,也没发现什么细菌真菌,最后医生说可能是脂溢性皮炎,涂了一段时间的药膏,没用;
4、腰骶部非常疼,ct说是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为腰骶部肌筋膜炎;
另外,我把自己生病的过程写给您看,有助于您诊病!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高中时就已经有以上提及的大部分症状了,但没现在严重,也不知道是病,以为只是身体虚罢了,没放在心上,毕竟那时学习才是重中之重。
我在县城读高一下学期(我是09年本科毕业的,所以有好多年了)时,突然长了股癣,然后裆部痒的要死,但那时由于刚刚发育,考试考得不好父母很生气,所以也不好意思和父母讲,加上性格比较内向,也没和同学讲,就硬忍着,痒了就抓,有时晚上都抓破流水了,就这样我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抓破就结痂了,还是痒,但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痒了,就这样我一直没好意思看医生!
往后我就觉得精力越来越不如前了。高二下期末考试时,我就觉得小便不自觉的流了出来(后来我知道应该是股癣的真菌细菌感染尿道了),整个人晕乎乎的,考的一塌糊涂,放假回家后医生说是低血糖,挂了几瓶氨基酸,葡萄糖了事了,注意,此时我仍未治股癣。
接下来是高三,学习更加紧张,现在回想起来,我一开始提及的那些症状更明显了,人会莫名的伤感,经常半夜会哭,做噩梦,流鼻血,遗精,不过我始终克服着,最后总算进了大学。(真是不应该啊!)
进入大学后,大一大二就和以前一样过着,但总觉得自己怪怪的,过得不舒服,现在回想起来,我一开始提及的那些症状更明显了,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比如我知道老师布置的这个项目该怎么做,就是做不好,整个人没精神。注意此时我仍未治股癣!
大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广播时听到一档广播节目(事后我知道是骗子),我从中知道了前列腺炎这个名词,我对比了一下发现自己好像是,医院化验了一下,确实是的,我于是焦急的想治好病,然后我就到医院--南医院就诊,主要是尿道注射,微波,肛门灌肠和打点滴,花去了1万多块!!(现在想起来很痛心)但是为了病好,我忍着!但令人伤心的是,在那儿治疗后,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了(尤其是腰骶部非常疼痛,我想这应该也与我那段时间一边治疗,一边大运动量的打网球有关吧)!!世事凶险啊,也怪自己太单纯了!!医院,甚至打电话给《南京零距离》,但他们说这不好报道,要有鉴定结果啥的,唉,这怎么鉴定呢?最后我把矿泉水瓶砸向那个混蛋庸医就恨恨的走了!!也许这就是有阳必有阴,有良医就必有庸医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此时读起这几句话真是深有感悟啊!)
然后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
然后我又发现自己脸上的皮肤也不对劲(以前我一直认为是青春痘),老是油乎乎的,发红,烘热,发疼,很难受,稍痒,有鳞屑。去医院看,也涂了不少药膏,去过中国科学院皮研所,化验过皮屑,没什么,最后说是脂溢性皮炎,吃了一段时间中药,涂了一些药膏,没用!
大三结束了,要实习了,我实在受不了了,身体上的毛病太多了,根本无法实习,很痛苦,于是申请了休学一年,在家养病,四处求医问药。
在休学的这一年里,医院的眼科,医院,吃了不少中药,滴过不少眼药水,就是不见好;也去过不少皮肤科,也都是没用。农村很多人说信上帝基督会好病,而我仔细思考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确实有不少人是这样被治好的,尽管到现在我也搞不清原因!然后我跟着我们那里的教头四处礼拜祷告,但可能上帝不怜惜我吧,我没好。
08年9月份,我复学了,然后眼睛断断续续的点人工泪液,不过没多大用;脸上的皮肤依旧如此;身上的其他状况也是依旧。直到09年6月份毕业了,我找了工作试干了一下,但发现自己真的干不了,实在太难受了,眼睛干死了,看电脑屏幕不舒服,脾气容易暴躁;脸上依旧难受;整个人非常难受。于是我辞掉了工作,到现在也没找工作,很无奈,家里人也很无奈。
哎,反正西医我是不会再去看了;中医方面,在南京,我曾经找过黄煌教授看过一次,他仅以气淤论治,吃了他的14付药,没用就没去了;然后我知道了山西的李可老中医,想找其看,但其年事已高,不再看病,我于是去年10月份来到广州医院医院的吕英医生,看了3个多月,一点用都没有,倒是花了不少钱,哎,有点失望!
自己的腰痛也针灸整骨过,牵引过,都没什么用,后来我看过《医行天下》之后到山东找过香港朱曾祥的徒弟,先后整过四次骨,当时整过之后舒服些,但尽管回来之后我也坚持照书中的方法拉筋,但仍然很疼;就感觉是里面的筋韧带这些疼,不是骨头疼!
可以说,中医西医北京南京,我看过很多医生,不过都是无效!
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就没再求医,开始自己研究中医,看《伤寒论》,《金贵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从图书馆借各家论说看,仔细结合自己的病情研究!
首先我非常怕冷,我知道自己是属于寒湿体质,另外肝开窍于目,肾主一身水液,所以我是肝肾不足,所以眼睛干,所以我慢慢给自己开方:
(注:炮附片是我从四川江油附子公司邮购购买的,其医院抓的,单位为克)!
第一次:桂枝15,炮附片30,熟地40,山茱萸30,山药20,丹皮/茯苓/泽泻10,柴胡20,黄芩10,川穹10,白芍15,当归15,郁金15
是肾气丸合四物汤,补肝肾,加疏肝,吃了14剂左右,没什么反应!
第二次:我想到脸部是足阳明经所过之处,阳明湿热,所以脸上油腻,上网一查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所以开方如下:
麻黄/杏仁15,连翘15,赤小豆40,大枣10枚,桑白皮20,炙甘草15,生姜15。
吃了,脸上逐渐油变得多起来,感觉是在排油,大概吃了5、6剂后,脸上没那么油腻了,也不像原来那么疼了,但现在仍有点油腻,不舒服,再接着吃这汤,也没什么改进了,就不再吃了。
第三次:我觉着是不是自己寒湿比较重,所以腰痛,所以开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去寒湿,如下:
桂枝:30,炮附片:30,芍药20,炙甘草15,麻黄15,生姜15,白术30,知母20,防风30
10几剂都没什么反应!
接着,我甚至试验了3剂乌头桂枝汤,(生乌头)都没什么反应!
第四次:然后我想也许我这腰疼是淤血所致,医院做完治疗(尿道注射,微波,肛门灌肠和打点滴)后,还再那儿剧烈运动,打网球,其实那时运动完后就觉得腰骶部这一块很疼了,但休息后好些,不像现在时时刻刻都在疼!我想也许那时是新病,所以休息后好些,但如今是久病成瘀了,所以疼痛会时时刻刻发作!且瘀血多怪病,也许活血化瘀后,我的眼睛用补肝肾的方法就可以解决,否则现在瘀血不除,光补肝肾恐怕没什么用!所以开方如下:
炮附片50,干姜30,炙甘草30,三棱/莪术15,水蛭10,当归/川穹15,熟地30,补骨脂30,山茱萸30,黄精20,白术15,茯苓20。
肾气丸合肾着汤合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兼补肝肾,7剂,却没什么反应。
第五次:我又开了肾气丸合肾着汤加减,7剂,无效。
炮附片50,桂枝10,熟地40,山药20,山茱萸30,丹皮/茯苓/泽泻20,柴胡20,补骨脂20,巴戟天15,干姜20,白术10。
第六次:然后我想用了这么多补肝肾的药都没用,应该还是瘀血,所以又用了下方:
大黄15,细辛15,炮附片20,水蛭15,桃仁15,茜草10,熟地30。
大黄附子汤加活血化瘀,5剂,无效。
第七次:然后我想可能是腰部肌肉受伤了,医生不也说是腰骶肌筋膜炎嘛,所以用下淤血汤活血化瘀,兼补肝肾,续筋骨。
桃仁15,大黄10,土元10,细辛15,熟地30,山茱萸30,杜仲15,生甘草15,天花粉25,黄芪50。
7剂,无效。
第八次:我看到别人的医案,又仔细想,难道是痰饮,痰生百病,又用了下方,活血化瘀,兼除痰,补肝肾,续筋骨。
桃仁15,大黄15,土元15,茜草15,熟地30,山茱萸30,杜仲20,生甘草15,天花粉25,黄芪50,陈皮15,胆南星10,法半夏10。
6剂,无效。
第九次:然后,我偶然读到炙甘草汤的“心动悸”时,想到自己平时好像经常心慌,和人说话时容易紧张,所以想自己莫非是血虚所致的眼干,虽说肝开窍于目,肾主一身水液,肝肾不足可以导致眼睛干,但《内经》上也说:心生血,目得血方能视,所以血虚也会导致眼干的问题,加上我以前也经常遗精,古人说:一滴精,十滴血!所以更加导致自己血虚了吧!且炙甘草汤中也有补肝肾之品,所以我开了炙甘草汤,加了些除痰药,加两碗50度的米酒同煮;
炮附片20,炙甘草35,桂枝25,大枣10枚,生姜15,麦冬20,火麻仁15,熟地40,阿胶15,(烊化后下),红参15,陈皮15,胆南星10,法半夏10。
6剂后,眼睛稍有好转,不像以前那么难受了,大概好个15%左右吧!
第十次:所以接着用下去,加了些活血补筋骨的药物。
炮附片20,炙甘草35,桂枝25,大枣10枚,生姜15,麦冬20,火麻仁15,熟地40,阿胶15(烊化后下),红参15,山茱萸20,鸡血藤20,杜仲15,续断15,骨碎补15。
5剂,没什么进步。
第十一次:接着用下去,加了乳香、没药各15克,因为我想我的腰骶肌筋膜炎可能是气血瘀滞所致,也发现网上有人用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治疗好腰骶肌筋膜炎的:
炮附片20,炙甘草35,桂枝25,大枣10枚,生姜15,麦冬20,火麻仁15,熟地40,阿胶15(烊化后下),党参15,山茱萸20,乳香/没药15,杜仲15,续断15,骨碎补15。
吃了4剂多,没什么进步,另外乳香/没药常会让我肚子不舒服,味道很不好!
吃了这么多剂药,眼睛还是很干,腰骶部还是很疼!
然后我实在想不出办法了,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气血水火,五脏六腑,痰饮,瘀血,毒,食积,虫,我都考虑过了,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特地来水先生这求诊!
多谢!
QQ问诊:
日期:-2-29
患者19:46:44
水先生,你好,不在吧?
主要症状:
1、眼睛干死了,两眼无神,西医说是干眼症;另有飞蚊症!
2、满脸(额头,面颊,鼻子,眼眉,眼皮,嘴唇上下胡须处都是)油腻,发红,烘热,会疼,很难受,稍痒,有鳞屑,西医说是脂溢性皮炎;我就是觉得自己的脸上是污浊之气感染上才变成这样的,可以称之为毒气吧;
3、腰骶部非常疼,检查出来是腰椎间盘突出,腰骶部肌筋膜炎;
4、裆部老是湿湿的,粘乎乎的,很难受;
5、怕冷,尤其是冬天,手脚经常冰凉,喜热饮;
6、食欲尚可,但时有口淡,感觉自己的消化比较慢;
7、经常便秘,大便经常干结,时有便艰,努挣会出血;
(这段时间大便好了不少,1-2天一次,但质略干)
8、有点尿频,尿不尽,天冷时尤甚;
9、口干;
10、记忆力非常不行;
患者21:52:26
水先生,你好!
看到我留言了吧?
日期:-3-1
患者21:05:17
水先生,看到我的留言没?昨天您不在。
我的眼睛昨天休息了一下,就好多了,小疙瘩下去了一些,没那么刺激了。
水先生21:06:00
这几天忙得很,稍等。
患者21:06:12
好的,没事。
水先生22:14:26
请用*********。连服5天后反馈。
处方:大黄蛰虫丸
患者22:32:00
好的,晚安。
日期:-3-6
患者21:18:33
水先生,在不?我给您汇报一下吃药情况。
水先生21:18:50
好。
患者21:18:55
水先生,吃了五天的*******,感觉效果很明显。谢谢您!
现在腰痛好多了,不像原来那么疼了,感觉总体来说恢复有八成了。
另外,大腿根部痒,吃过之后也没那么痒了,干癣的白皮屑也脱了将近有一半,痒好了有八成,只是偶尔痒痒!感觉已经很舒服了~!
我终于明白了还是**作怪,大腿根部长干癣,有白皮屑,应该是腰部的**就近在裆部形成干癣,我原来一直认为是裆部潮湿,然后合上热,形成湿热的环境,才容易生癣的,如今才恍然大悟!
其实我以前也想过**,包括用过***,但似乎都没效,搞不懂。
水先生21:19:45
你到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我这么好的效果?
患者21:19:54
很难。
现在已经比较舒服了。
水中火:
患者使用的是《金匮》大黄蛰虫丸。
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推陈出新。
而中医源于道家,道家养生尤其注重谷道的畅通,所以大黄尤其受到神龙、伊尹的亲睐,又称其为将军,是因其常挽救人于危难之中。
这方面的代表方剂就是大小承气汤,这是救急。
反过来,大黄也可以用于缓治,这方面的代表方剂就是缓中补虚的大黄蛰虫丸。
干血病症状万千,变幻莫测,临床上因各种不典型表现,而变成形形色色的怪症、顽症、难症。
特别是一些皮肤病的发病大多与干血有关。关于五劳七伤的治疗,我翻遍了现在留存的汉代到唐代的处方,基本都是使用《神龙本草经》的上品药材,而且用药多且杂。唯独医圣张仲景使用了《神龙本草经》大量的下品虫类药治疗此类病,这就是医圣思维的超群之处。
此方能够流传下来,是上苍对生灵的恩赐。
注明:神龙本草经以上品,中品,下品分类药材。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两,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坛友互动:
damaoyuyu发表于/12/:56
请教水师,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大黄蟅虫丸都有肌肤甲错的症状,临床鉴别点如何
水中火发表于/12/:58:40
原文:《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疮》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这个是小肠痈,你注意条文强调的“腹无积聚”。
如果是大肠痈,可以通过腹诊摸出来的“少腹肿痞”。
因为是小肠痈,所以,方后注意“小便当下”。
大黄牡丹汤治疗的是大肠痈。
大黄蛰虫丸,薏苡附子败酱散,都是排除身体集聚的“痈”,瘀血的方子,正是这些“痈”、“瘀血”等代谢垃圾导致了肌肤甲错。
坛友观点:
lengxeng发表于/6/:23:15
这个病人的症状很多,辨证起来很复杂,但只要善于抓住主证,病是能够治好的。
病人病久日虚,全身现一派虚像。病人看了很多医生,包括很多名医,可能暂时不对证,没有治好,这不足为怪。但是病人不应该换医太勤,因为医生用一个方不效,他会帮你想其他的方子,但是换了医生又得重新开始看,要试方(越厉害的中医试方越少),往往重新循环,不利治病,所以看医要专一。
病人后来又自学中医,为自己开了很多方子,我看了一下基本上是温补方(包括名中医看的方)。抓了一些证,但是没有抓到主证,很遗憾。
说白了就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看病人的主证是什么。大家看到没有,病人最初得的病是眼睛不了了,脸上皮肤很油垢,大便不通,然后有消化不好,身体瘦弱,然后有股癣,然后以上的情况越来越糟糕,身体越来越虚弱,记忆也不好,精神也不行了。
主证是什么?很明显病人最初是个阳明病,可以用大承气汤,或者调胃承气汤。那么用了几次,眼睛不了了,皮肤油垢,大便不通就会好。后面的事就不会发生。但是后面既然发生了,也还可以用承气汤加减。只是身体虚,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可以缓缓的用,用小承气汤)。但我看他体重也有多斤,又是青年人,用承气汤问题不大,此其一。
他有股癣,裤裆湿,可见身体因虚而湿,热湿流于肌肤(显然不是寒湿,寒湿主要是表现但欲寐的少阴证),可以用甘草泻心汤,(黄连燥湿,是很好的药,)此其二。
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了,估计身体其他兼证也会消失。这中间可以夹杂用大黄牡丹汤(这个我猜用得着,因为没对病人望闻问切,有没有脓不得而知,但估计病到这个份上应该有脓),肠痈很好的药,这个我估计他也有。之后再加以调理脾胃,不愁疾病不好。
再看水中火,用了大黄蛰虫丸,这个方是丸药,正适合了病久体虚的人。而这个方的,主要也是在攻下,及去淤血,一方多用,也是一个好方,但就见效快还是不若汤药,毕竟是个丸药。
七月老虎按:
大黄蛰虫丸解析在之前的医案已经有过了,补充一个小论述吧。
大黄蛰虫丸之缓中补虚探析
周根锋山东中医药大学
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原文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该方由大黄(蒸)十分,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蛰虫半升共十二味组成。该条文主要论述的是虚劳兼有干血即后世所称“干血劳”的证治。
对该条文中“缓中补虚”之含义,历代医家看法不尽一致。如程林认为“此条单指内有干血而言……与大黄蛰虫丸以下干血也,干血去,则邪除正旺矣。是以谓之缓中补虚,非大黄蛰虫丸能缓中补虚也”(《金匮要略直解》)。
尤在泾则认为“……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
可见程氏和尤氏皆认为该方以祛除干血为首务,但对“缓中补虚”之含义未能阐释明了。
张璐玉认为“举世皆以参、芪、归、地等为补虚,仲景独以大黄蛰虫等补虚,苟非圣贤不能行是法也。夫五劳七伤,多因劳动不节,气血凝滞,郁积生热,致伤其阴,世俗所称干血劳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气未漓,先以大黄、蛰虫、水蛭、虻虫、蛴螬等蠕动噉血之物,佐以干漆、生地、桃仁、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药以缓中补虚;黄芩以开通热瘀,酒服以行药势,待干血行尽,然后纯行缓中补虚收功。”
即张氏认为仲景先以大黄蛰虫丸行其干血,待干血尽再行缓中补虚之法,实乃缓用补虚之义,而程门雪亦认为原文之“缓中补虚”乃“缓用补虚”之误(《金匮篇解》),此二家可谓甚得仲景意,渐入佳境矣。
但后来重温《素问·标本病传论》时,才体会到仲景之“缓中补虚”另蕴有深意,而以上诸家皆有余蕴未发也。
《素问·标本病传论》言诸病之治均予治本,惟“中满”与“小大不利”治其标,何故也?因“中满”与“小大不利”乃中焦脾胃气机阻滞之表现。脾胃者,乃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也,脾胃气机滞,则升降滞矣,升降滞则气立孤危矣。且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失常,营卫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如何濡养之?仲景在原文“五劳虚极羸瘦”后特意列出“腹满不能饮食”之症状,绝非赘述,而是为了提示医者要重视脾胃之后天之本的作用。因腹为脾之外侯,“腹满”乃脾胃气机阻滞之表现,“不能饮食”乃脾胃之气衰败之征兆,仲景在此提出“腹满不能饮食”,即是提示医者五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虽各不相同,其病各异,但无论上下之虚损,必然损及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五劳之病,至于虚极,不仅形容憔悴,大肉尽脱。故先贤有上损及胃,下损及脾,皆为不可治之训。此时当然应以恢复脾胃气机,拯救将绝之脾胃为首务,但此二者皆因五劳七伤等致使瘀血留着所致,故祛其瘀血,脾胃生机自然恢复。
而对方中的地黄、芍药、甘草的作用,后世多理解为滋阴补虚,其实非也。
地黄,《神农本草经》云:“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一名地髓。生川泽。”
《神农本草经》首举其“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之功,可见地黄具流通畅达之性,而行血逐瘀为其主要作用。而邹润安:“地黄之用,在本经即首归其功于血。夫血本天一之真阴,资中五之土气以生者也。夫万物莫不资生化于土,惟此味之取精于土者最专且酷,故种植之地,土便焦苦,十年后方得转甜,得谓此味不专主中焦之营气哉?”
《神农本草经》:“一名地髓”,可知地黄于行血之外,对中焦脾胃补益作用亦甚大,故对本方证即既有脾胃将败又有瘀血在内的干血劳,可谓甚是对证。而芍药“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甘草,《名医别录》:“通利血脉”,可见,仲景用此二药亦是取其行血祛瘀之功。
所以,大黄蛰虫丸渐去其干着之瘀血,以恢复脾胃生机而缓脾胃之气将绝之急。“缓中补虚”之“中”乃中焦、脾胃之义也。脾胃健运,则气血得以化生,荣卫得以畅达,而五劳虚极得补矣,此实乃仲景“缓中补虚”之意。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