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脂溢性皮炎 > 皮炎用药 > 恼人的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西医治疗
恼人的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西医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有很多个名字,学名:
乳腺导管扩张症(dilationofmammaryduct),
中医叫粉刺性乳痈,俗称导管炎,简称浆乳,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非感染性慢性乳腺疾病。它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这种病很特殊,不同于一般的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很多人不认识这种病,会误认为一般细菌感染,或误诊为乳腺结核,最可怕的是误诊为乳腺癌误切乳房。浆乳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而是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大量浆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反复发作,破溃后形成瘘管,可以继发细菌感染,长久不愈。
看看它的临床特点有哪些吧:
1、发病年龄轻,多见于30~40岁非妊娠哺乳期妇女,产后2-3年最常见。
2、多以乳腺肿块就诊,起病迅速,肿块常位于乳晕深部或乳腺各象限。其长轴与乳腺导管走行一致,质地偏硬,边界不清,乳晕下肿块可与皮肤粘连,可有触痛。
3、急性期可出现红、肿、热、痛,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常有触痛,易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4、在没有炎症表现时,症状有时与乳腺癌难以鉴别,确诊需要靠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
急性炎症期发病时多表现为肿块突起,发病迅速,乳晕旁肿块稍有红、肿、热、痛,伴有乳头浆液性溢液或乳头粉渣样分泌物,进一步发展则形成脓肿,但脓液质地稀薄,全身症状轻微,难消、难敛。
中医认为此病和典型的阳证急性乳腺炎有明显区别,当辨为阳主阴次,半阴半阳证。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热毒瘀积。治疗上予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佐以少量温阳化痰药物。
而慢性炎症期肿块形状不是特别规则,质地稍硬,范围局限,界限欠清;有时略有压痛,但自觉疼痛不甚,无热,皮色正常,易反复发作。故临床当辨为阴主阳次,半阴半阳证。病机主要为肝郁血瘀,寒凝痰结。治疗上予以温阳化痰,散寒通滞为主,佐以少量疏肝清热、活血消肿药物。
西医认为,PCM的病因不明。推测有以下原因:
1、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哺乳障碍、乳房外伤、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房退行性变是引起乳腺导管引流不畅由此可导致管腔内中性脂肪刺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进而破坏管壁进入间质引起剧烈的无菌性反应;
3、异常激素刺激可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
4、有学者从乳头溢液、乳晕部脓肿穿刺或乳头漏管中均分离和培养出厌氧菌,认为该病是厌氧菌在乳管内滋生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那么,
该病治疗到底选择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中西医结合疗效最好!
目前西医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抗生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炎、抗结核治疗等,存在影响乳房美观、对无菌性炎症疗效不显著、停药易复发等副作用。
而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内外结合,内服中药汤剂在肿块期促肿块消散或促脓形成,同时配合西医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成脓期适时排脓的同时口服中药托毒而出,加速出脓,缩短病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