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脂溢性皮炎 > 皮炎症状 > 溢脂性皮炎认识与危害C6羧甲基壳聚糖
溢脂性皮炎认识与危害C6羧甲基壳聚糖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病因
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是发生在皮脂腺丰富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多见于成人和新生儿,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可能与皮脂溢出、微生物、神经递质异常、物理气候因素、营养缺乏以及药物等的作用有关。近年来,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得到了重视,认为其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B族维生素缺乏和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有一定影响。泛发而顽固的脂溢性皮炎可以是HIV感染重要的皮肤症状。
临床表现
皮损主要出现在头皮、眉弓、鼻唇沟、面颊、耳后、上胸、肩胛间区、脐周、外阴和腹股沟等部位。初期表现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之后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界限比较清楚、略带黄色的暗红色斑片,其上覆盖油腻的鳞屑或痂皮。自觉轻度瘙痒。发生在躯干部的皮损常呈环状。皮损多从头皮开始,逐渐往下蔓延,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发展为红皮病。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出生后2~10周,头皮覆盖油腻的黄褐色鳞屑痂,基底潮红。眉弓、鼻唇沟和耳后等部位也可能受累,表现为油腻性细小的鳞屑性红色斑片。常在3周至2个月内逐渐减轻、痊愈。对于持久不愈者,应考虑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
溢脂性皮炎的注意事项及常规药物治疗
1、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精神紧张
(1)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炎症较重的皮损,可外涂中效或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疗效好,但不宜久用,尤其是在面部。低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制剂作用较弱,适用于婴幼儿。
(2)抗菌药外涂2%红霉素软膏或凝胶、5%甲硝唑霜或含1%氯霉素和0.1%地塞米松的霜剂。
(3)硫化硒洗剂具有杀真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可减少皮脂分泌及皮脂中脂肪酸的含量。
(4)巯氧吡啶锌洗剂巯氧吡啶锌洗头剂的浓度为1%~2%。除外用于头皮外,还可用于其他部位,如面部、眉弓部和躯干部。不用于睑缘,以免刺激眼睛。把该药涂于患处,停1~2分钟后用清水洗去。每日外涂1~2次,当症状已获控制,改为每日1次即可,但必须坚持下去,以免复发。该洗头剂对表皮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广谱抗菌作用,并能抑制卵圆糠秕孢子菌生长。
(5)抗真菌制剂抗真菌制剂特别是咪唑类的药物有较好的疗效。通常使用含酮康唑(2%)、伊曲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咪康唑、奥昔康唑、异康唑或环吡司胺的洗发剂或霜剂及特比萘芬(1%)制剂。抗真菌制剂除抗真菌外,还有抗炎、抗菌和抑制细胞壁脂质形成等多种作用。
(6)硫磺和(或)水杨酸洗剂及其他硫磺和(或)水杨酸具有抑菌、除屑作用,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比不上巯氧吡啶锌和硫化硒,且刺激性大。煤焦油制剂有抗炎、抗菌和抗核分裂作用,但有色、有臭味和有刺激性,故通常仅用于头皮。
总结:以上药物基本都含有西药及激素成分,治疗一般反复,同时对身体的其他机能损伤很大,一般情况下不建议经常使用,特别是婴幼儿更不建议使用含有西药及激素成分的药物。
“蓝冠”C-6位羧甲基壳聚糖作用机理
它是海洋生物学教授刘万顺参与的国家”科研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它是纯阿拉斯加雪蟹的蟹腿提取物(羧甲基壳聚糖)
它在人体和小白鼠试验中未发现任何毒副和不良反应
它对溢脂性皮炎作用:
1、药物通过吸附在细菌细胞表面形成一层高分子膜,阻止营养物质向细菌细胞内的运输,或者药物吸附在细菌细胞膜吧表面,改变了细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致使细菌细胞质流失,细菌细胞壁分离,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
2、药物渗透进入细菌细胞体内,吸附细菌细胞带有电荷的细菌细胞质,发生絮乱作用,扰乱细菌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或者阻断细菌体内DNA的转录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
3、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抑菌杀菌、修复创面、抑制瘢痕、安全无副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溢脂性皮炎的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