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脂溢性皮炎 > 皮炎饮食 > 郭士魁医学传承体系介绍
郭士魁医学传承体系介绍
郭士魁医学传承体系介绍
郭士魁(—年)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心血管病专家,早年在仁和堂、太和堂药店学徒,后随名中医赵树屏学习,参加过北平医学院、北京中医讲习所。年毕业后北京行医。年调中医研究院筹备处。你那师从冉雪峰。年筹备并组医院心血管研究室,曾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被人民日报誉为“为冠心病病人造福的人。”
郭士魁教授是“活血化瘀法”在现代内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和“胸阳不振”,总结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治则,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冠心病防治理论。他成功研制“冠心Ⅱ号”、“宽胸丸”、“宽胸气雾剂”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研成果奖”。郭老去世后,中国中医研究院医院继续从事这项研究,年由陈可冀院士、李连达院士领衔,集体研究完成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该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郭士魁教授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奠基人,中西医结合的带头人。他曾经说:“要发展中医就要让中医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中医在与西医的比较中扬长补短。”年,郭士魁教授利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医院和中医院院长吴英凯组建了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有中医院、医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同仁堂药厂等多家单位参加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观察到冠心Ⅱ号方总有效88.8%得到了中西医学界的认可。
郭士魁教授是中医科学化研究的先行者。他提出:“有了临床疗效还必须说明疗效机理……只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才能使临床研究的成果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牢固的基础上。”他强调,“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说明中医理、法、方、药的科学性”。年,郭老提出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途径是软化斑块(即胆固醇沉着)的假说,从自己身上做实验开始,到动物实验,大量实验表明冠心Ⅱ号方具有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和降血脂的作用,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通过实验证实实宽胸气雾剂对实验性家兔心肌缺血有预防作用,对大白鼠离体子宫有解痉作用,对脑血流有轻度调整和改善作用,提高心电图T波高度,对心肌复极有影响作用。
郭士魁教授还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不但发展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的理论,还致力于弥补传统中药“慢、繁、贵”的缺点,使“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要长效有长效,要速效有速效”,创制了冠心Ⅱ号方、宽胸丸、宽胸气雾剂、愈风宁心片、活血通脉片、川芎嗪注射液等许多有效方剂,至今仍然广泛的用于临床,造福国内外患者。
郭士魁教授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他鞠躬尽瘁,言传身教,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中医临床医生,成为中医药事业的生力军。他的女儿郭维琴、女婿郭志强教授,弟子翁维良、于英奇教授,不但继承了郭老的“活血化瘀”的思想,并且在各自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继承和发扬他的理论思想,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还成立了郭士魁名家研究室;郭维琴、郭志强、翁维良名医传承工作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郭维琴名医传承工作室。
郭士魁医学思想,学有传承,代有名医,渐成源流,年轻的第三代学者,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伟、王亚红、刘艳霞、王必勤、秦建国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的于大君、张东教授;河南中医学院的王振涛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的刘彦珠教授等等,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的工作一线,继承、研究、弘扬和创新着郭士魁老的学术思想。
伟人已逝,思想常存,郭士魁医学后继有人,源远流长。
郭维琴教授简介
郭维琴,女,年11月出生,汉族,北京人。现在北京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院首席教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师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津贴。曾任第一届卫生部进口天然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会北京分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曾任北京医院院长。现在北京医院出诊,周二上午、周三上午特需,北医院出诊,周一上午特需。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先父——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郭士魁先生学习。年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深得著名中医专家秦伯未,任应秋,董建华,刘渡舟等老师栽培,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脂血症、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风心病、心肌炎等疾病的治疗。年作为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3+3项目”“郭士魁名家研究室”负责人。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一项、卫生部乙级成果奖二项、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一项,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四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2余篇,编写《郭维琴临证精华》(主编)等著作8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二十余人。
郭志强教授简介
郭志强,男,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妇科负责人、医务部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性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等社会兼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妇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对不育不孕有独到见解,尤其对黄体功能不健引起的不孕及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从理论到临床都有灼见,疗效卓著,目前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众多患者前来就诊,其中超过一千妇女获得生育机会。运用自己研制的中药保留灌肠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所致的不孕症、中药复方局部喷涂治疗宫颈病变及高度非典型增生、运用中药内服、坐浴和中西药外用治疗外阴白班等均获良效。曾受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及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邀请进行讲学和科研医疗合作。“抗脑血栓注射液的基础实验与临床试验”、《中国疑难病例分析》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中医妇科治疗大成》、《现代中西医妇科学》、《中医妇科临床手册》、《妇科病中医诊疗》等八部,参与编写《中医妇科学》(全国规划教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10余部。数十年来先后被《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科技日报》、《中医药导报》等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节目组先后4次就骨质增生、痛经、黄体功能不健与不育不孕等专题进行宣传,同时在《医药名家》对郭教授进行专题报道。
临床特色:擅长男女不育不孕、黄体功能不健、痛经、月经不调、输卵管梗阻、宫颈病变及高度非典型增生、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崩漏、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
论阴常不足,阳亦常虚
一、妇人生理、病理特点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男子和女性基本相同,但妇人有行经、妊娠、分娩、授乳等有异于男子的特有生理活动,因此,在病理方面则由经、带、胎、产等相关疾病,其病理变化及治疗,也就具有不同于男子的特点。
(一)阴血常虚
阴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妇人这一生中有着独特的生理活动,如经水之来潮,而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妇人妊娠是以血摄精而成;妊娠后胚胎及胎儿发育需要阴血来滋养;分娩时赖阴血之濡润,使胎儿娩出;产后恶露、乳汁的泌出,皆为血之所化生。妇人经、胎、产、乳各种生理活动,无一不耗伤阴血。如在罹患崩带,堕胎,癥瘕诸疾,更损伤其血。故阴血亏虚是妇科疾病最显著之特点。
《灵枢·五音五味篇》指出:“今妇人之生,有余有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液。”妇人这种阴血常虚之状态,是妇科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阴血不足,冲任空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溢血海,则生月经不调,不孕等病;阴血虚少,不能上奉清明之府,则易经行头痛、眩晕;妊娠期、阴血不足、肝失涵养、肝阳上亢、可致子烦、子晕、子痫诸疾;阴血亏虚,不能萌养胎元,则易发生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堕胎、滑胎等;产后阴血亏损、精液耗伤、往往可致产后大便难、缺乳等。
生理性带下属于人体的一种阴液。王孟英云:“女子带下生而即有,精精常润、本非病也。……惟干燥则病甚,盖营津枯涸,即是虚劳。”带下过少,致阴中干涩,若见于闭经,月经过少,属于阴血亏虚之重症。
在治疗妇科疾病时,保护阴血是至关重要的。《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所重在血,血而构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于经候见之;欲治其病,惟于阴分调之。”
(二)妇人之体阳亦常虚
朱丹溪指出,妇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说,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至今仍被不少医生所遵循。然而由于时空的转换,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产劳动之强度,精神压力等等因素的改变,今昔不可同日而语,今时之妇人,“阴常不足”者悉如,阳气常虚这颇著。
今时之妇人,从小恣啖生冷,不分冬夏;短衣薄衫,曝衣露腰,赤足涉水;更有甚者,空调机之冷气温度过低,电风扇直吹夜卧之躯,凡此种种无一不斨伐之阳气,抑或用药过于发散,泻下太过,房劳过度等均易损伤阳气。又如阴气耗伤,久之亦可损及阳,从而导致阳气亦伤。
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化源不济,可致气血亏虚,冲任匮乏;或脾阳不振,输布失常;阳气不振不能温煦胞宫胞脉,导致胞宫胞脉、气血生化失期;阳气虚损不能温养于血,则致血寒,均可影响妇人经、胎、产、乳诸多功能,而生经、带、胎、产杂病等症。
临诊时,如仔细观察,妇人手足不温甚或清冷,准头(鼻尖部)凉,腰酸或腰腹以下发凉,喜温喜暖,经期大便溏薄,夜尿多,皆为阳虚之症。不少子宫发育不良者,常与既往贪凉有关。故今时之妇人机体特征是“阴常不足,阳亦常虚”。
(三)妇人多郁
古今对妇人多郁论述较多,如《竹林寺女科秘要》说:“大抵妇人性多执拗偏僻,忿怒妒忌,多伤肝气。”《筆花医镜.妇女论证》:“盖妇本坤阴吝啬之性,心地浅窄,识见拘墟,一有逆意,即牢结胸中,又不能散闷于外,则郁久而成病矣。”
笔者认为:妇人之多郁,与妇人阴常不足至关重要。
因为,肝以阴为体,以阳为用。肝之阴血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则肝气拂逆极易致郁。《筆花医镜.妇女论证》又指出:“肝气者,妇女之本病。妇女以血为主,血足则盈而木气盛,血亏则热而木气亢。木盛木亢皆易生怒。故肝气惟妇女为易动焉。然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故余认为妇女之多郁,必责之于阴血之常虚矣。
(四)妊娠期多虚热
中医学强调阳生阴长。妊娠初期,胚胎依赖阳气之温煦以生,依赖阴血之滋润以养。妊娠中期,孕妇处于阴虚偏虚,阳气偏亢的状态。阴虚生内热,俗语“胎前一盆火”,此火乃虚火,不得以实火论之。有为医者,不辨其虚实,皆尊丹溪“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之说,大凡保胎比用黄芩,以至流产仍不知原因何在。
陈修园《女科要旨.胎前》中记述:“余内子每得胎三月必坠,遵丹溪法用药连坠五次。后余赴省应试,内子胎适三月,漏红欲坠。先慈延族伯字延义,以四物汤加鹿角胶、补骨脂、杜仲、续断各二钱(6.7克)。一服而安。令每旬一次。余归已六个月矣。阅其方大为一骇叹曰,补骨脂本草载其坠胎,又合鹿角胶,杜仲之温,芎宆之行以助之,竟能如此之效。设余在家,势必力争,又以黄芩、白术坠之亦。”
妊娠期亦可见实热证,若热扰心神,可致子烦;若热下移膀胱可致子淋。治疗时应注重养阴以清热。若热与痰湿互结,出现子烦、子晕、子痫者,可酌用苦寒之品清其热,但勿损伤胎元。
二、妇科疾病的诊疗要点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在治疗妇科疾病时,从整体观念出发,在辩证过程中,尤应注重分辨其寒、热、虚、实之标与本,并结合妇人不同的年龄段,及经、孕、产、乳、绝经前后等不同生理活动时期特有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合理遣方用药。
(一)治疗妇科疾病首要调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张子和:“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陈素痷妇科补解.调经门》指出:“妇人诸病多由经水不调。经调,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女科证论.月经门》:“妇人以血用事,故病莫先于调经。而经之所以不调者,或本于合非其时,或属于阴阳相胜,或感于风冷外邪,或忧于忧思郁怒,皆足以致经候不调。”
清萧赓六《女科经论.月经门》:“治妇人之病,不可不问经,问娠,为要也。”
月经的来潮,标志着女子进入青春期,而规律的月经则是妇人身体健康的标志之一。
(二)调经必须顾护气血
妇人以血为本,经、胎、产、乳,莫不以血为用,以血为本。月经的主要成分是阴血。血之与气,相互资生,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惟气血平和,才能保证经、胎、产、乳及生命各项生理活动得以进行,诸疾不生。若气血失调,则是机体各项生理活动失常(包括妇人的特有生理活动),即正气耗伤,百病从生。因此,调经之法,皆应顾护气血使其充盈平和。
因此,历代医家强调的是调经,而非通经。故调经之法首先应顾及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旺盛,则脏腑、经络得以充养,血海得以满盈,经血才能调畅。
《傅青主女科.调经》:“夫经水者,乃天一之真水,满则溢,而虚则闭…。”又:“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之大法。”《景岳全书》:“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资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知矣。”
(三)柔肝优于疏肝
妇人多郁诚然与情志不遂有关,然而妇人因阴血常虚,肝木失于濡养,则肝气偏亢,肝气拂逆以郁肝者,尤更为多见,肝郁男女皆有,而妇人之多有,更与阴血亏虚相关。
因此,治疗妇人之郁应以养血柔肝为先,俾倚阴血自生,肝木得柔,其气自顺,或郁可解或不发生。当肝郁气滞较重时,柔肝不效,可增以疏肝解郁之品。若东辄疏肝行气或破气,其芳香辛散之气,反易耗伤阴血,则肝郁难解。张锡纯在《医学中衷参西录》中说:香附伤血甚于水蛭即指此。王孟英:“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又“理气不可徒以香燥也,盖郁怒为情志之火,频服香燥,则营阴愈耗矣。”
一贯煎、逍遥散为养血柔肝的代表方剂。一贯煎滋阴养血柔肝解郁为主,重在治疗肝肾阴虚,肝气横逆之证。方用生地黄、麦冬、沙参、当归、枸杞子滋阴养血柔肝,少佐川棟子疏肝理气,虽其有“苦燥伤阴”之说,然在大队滋阴养血之中,已制其伤阴之弊。
(四)化瘀消癥用药宜温不宜凉
气血是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正常运行则是维持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基本保证,气血一有乖戾,便诸病遂之而生。《丹溪心法附余·血荣气卫论》也指出:“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夫惟血荣气卫,常相流通,则于人何病之有?一窒碍焉,百病由此而生矣。”
瘀血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寒邪客于脏腑经络之中,致血凝而瘀;有血受热之煎熬而瘀;或因恚怒伤肝,肝气郁结,血随气滞而瘀;或因忧思过度,营血郁滞不行而瘀;亦有跌仆闪挫损伤脉络致瘀等。
瘀血内阻,日久不去,阳气不得条达,瘀久而内寒由生者常常可见。因此治疗瘀血、癥瘕之症,除因热致瘀者,用药宜温而忌寒冷。《医述》中指出:“凡瘀血之证,今人但闪挫则有瘀血,不知有因火载血上行或吐或衄,病者自忍,而蓄滞于中;或因医药寒凉,而冰凝于内……”《素问·调经论》云:“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注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较好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